宜科建字〔2025〕2号
〔A1〕
〔同意对外公开〕
关于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170号建议答复的函
邱振兴代表:
您提出的《关于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投入的建议》已收悉,现答复如下:
近年来,宜春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技术攻关与产业应用,通过政策扶持、企业示范、平台搭建和生态构建,形成了以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,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服务化转型。
一、政策引领,筑牢智能制造根基
宜春市深入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“869”行动计划,出台《宜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》《宜2春市推动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方案》《宜春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(修订版)》及若干措施。这些政策从产品迭代、工艺升级、模式创新、企业跃升、产业革新五个方面,为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。同时,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,对设备更新、数字车间建设给予最高30%补贴,市财政安排1.3亿元支持技改设备更新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,真金白银地助力企业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前行。
二、企业创新,打造智能制造标杆
众多企业积极投身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实践,成为宜春市智能制造发展的主力军。宜春时代建成全省面积最大的单体5G智慧工厂,通过5G技术与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,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,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;金虎保险设备公司获评省级“数字领航”企业,在金属家具行业通过数字化转型,实现了从设计、生产到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,原材料损耗率由原来的10%下降至4%,有效降低了成本,增强了市场竞争力;金源纺织建设“5G智能车间”,用工减少60%,产能提升30%,获评省级“绿色工厂”;佛吉亚在丰城新建的歌乐汽车电子超级工厂按照工业4.0标准打造,是其中国首家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的工厂,建立起数字化的工厂仿真模型,模拟出89条产线和物流链动线,极大提升了工厂运作效率,成为全产业链绿色、全智能化“未来工厂”。
三、平台支撑,构建智能制造生态
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,高标准建设的赣西云数据中心,具备强大的区域性云存储和云计算能力,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;市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建设成效显著,去年新增接入节点企业843家,累计新增标识注册2.04亿个,新增标识解析量12.24亿次,均居全省前列,有效促进了企业间的数据流通与共享,推动了产业链协同发展。建设江西锂电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,整合运营商、科研院所资源,为企业提供诊断、培训、融资等一站式服务。建设宜春市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,建立“1+2+N”模式(1个主中心、2个实训基地、N个分中心),汇聚国内专家及头部科技公司,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。建设产业大脑,中医药产业大脑入选第一批省级“产业大脑”建设名单,整合了中医药产业的各类数据资源,通过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为中医药企业提供市场趋势预测、产品研发指导、供应链优化等服务,助力中医药产业智能化升级。
四、人才保障,注入智能制造活力
夯实数字专员队伍,组建数字专员队伍,数量居全省第一位,深入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指导与服务,帮助企业解决在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。探索建立市级工业信息安全技术服务支撑队伍,遴选出13家支撑机构,为智能制造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安全保驾护航,确保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与安全。面向全国招募200名市级企业科技特派员,组建先进装备产业特派团(成员32名)、数字经济与电子信息产业特派团(成员13名),深入企业生产一线,帮助企业攻克研发、应用、设计等技术难题730余项,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。加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,全市中职院校围绕锂电新能源、先进制造等市域重点产业,动态调整专业结构。2025年拟招生的120个专业中,72个专业(占比60%)直接服务锂电新能源、智能制造、电子信息等紧缺岗位需求,如“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”“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”“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”等。其中,赣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、丰城中等专业学校等7所院校新增“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”“数字媒体技术应用”等前沿专业,覆盖锂电产业链研发、生产、运维全环节,为产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。全市14所中职学校共有8所学校开设有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、机械制造技术、机电技术应用、数字媒体技术应用、电子技术应用、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,现有在校学生2180人。
五、成果丰硕,智能制造成效显著
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,宜春市贯标企业累计达711家,列全省第一;获评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43家,列全省第一;入选省级“小灯塔”企业培育名单13家,列全省第一。实施“千企技改”工程,推动120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,累计投入资金超800亿元,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%,运营成本降低18%。全市累计2309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诊断,938家完成数字化改造。高安建陶产业淘汰老旧生产线28条,新上或改建智能化生产线24条,新增智能装备429台套,主要生产设备数控化率达85%,产品优等率显著提升。众多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,实现了生产现场无人化、过程控制智能化、生产管理数据化、设备管理可视化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,产品质量显著提高。宜春经开区入选省级第一批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名单,高安入选省级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名单。宜春市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指数为85.1、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74.9%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8.4%,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通过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,提升了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,促进了产业协同发展。
六、未来展望,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发展
尽管宜春市在智能制造技术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,但仍面临一些挑战,如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不强、高端智能制造人才短缺等。未来,宜春市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;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,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智力支持;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,为宜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,在智能制造发展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,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可复制经验。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!
宜春市科技局
2025年6月25日
抄送: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,市政府督查室。
联系人及电话:市科技局政策规划科温余远 15070567319
附件: